在桂城街道,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大行动正在深入推进。然而,在这场行动中,除了拆除违建的实质改变,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无形的拆除——通过解决多起邻里纠纷所实现的“心墙”拆除。
这次行动不仅仅是对物质层面的整治,更是一场心灵的解放,将长期存在的矛盾冲突一一解开。通过深度剖析桂城乡村振兴办的成功实例,我们看到了社区治理的新模式,一种注重人文关怀和内心解放的模式。通过打破“心墙”,社区治理走向了更加人性化、情感化的道路,为和谐社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化解纠纷,打破心结
“他们每次吵架,街头巷尾都能听到。”夏南二一经济社社长描述到。
两户人家分居小巷的两端,本应是邻里相亲、患难与共的关系,然而,一次次的小摩擦却让原本平和的氛围变得愈发紧张。小巷的交叉口成了“交战”的战场,一方违建围墙,挡住了另一方的阳光,而对面房子渗透的污水却又让这边的院子里充满了异味。
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村熟人社会中,人情关系盘根错节,纷繁复杂。在这片土地上,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在几个家族之间引发积怨已久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矛盾,更是代代相传的恩怨情仇。这些纷争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会波及整个农村社会,使得人居环境变得相当紧张。
两户人家的房子都存在违建情况,不符合要求,也影响了村庄的美观和安全。桂城街道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大行动的工作队在对夏南二进行检查时,发现了这两栋房子,便向两家人发出了拆除通知。然而,两家人都不愿意拆除自己的房子,认为自己的房子是合理的,对方的房子是不合理的,互不让步,拒绝配合工作队的工作。
类似的情况在这个村子里比比皆是,村子里许多人家都因为种种原因积怨已久。走街串巷,积极沟通,耐心交流,化解误会,理性解决,剖析利弊,找他们身边相熟的人做思想工作……夏南二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村里的几乎每一户存在违建的人家我们都亲自登门做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
几十年来,邻里之间的矛盾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村民。随着桂城乡村振兴办的介入,他们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契机,通过对话与调解,成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邻里纠纷。曾经,在平西聚龙经济社,因一位村民长期收养流浪狗,导致房屋周边环境乌烟瘴气,其他村民生活大受影响;在平胜麻洪经济社,两兄弟因一违建墙之争,反目成仇;在北约社区,一村民长期用砖块围占公共地方,导致邻里间曾大打出手……如今,一个个难以处理的矛盾纠纷,一块块历史遗留的“硬骨头”,都让桂城给“拆”没了。一位村民回忆道:“过去的矛盾主要源于房屋争议和土地纠纷,长期以来,我们之间的交往都带着隔阂。如今,邻里之间的心结得以打开。”
曾经的争端与隔阂得到化解,邻里关系得以重构。这不仅是对有形围墙的拆除,更是对内心无形的心墙的打破,让社区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桂城街道乡村振兴办副主任冼永强表示:“我们不仅仅是来配合社区拆违建,更是要解决村民关注的民生问题。通过这次整治行动,我们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和支持,心结得以打开。”
攻坚行动,构建信任
人居环境整治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会不会只拆我家不拆他家”“我现在先拆了会不会吃亏,会不会什么时候政策就变了呢”“政策如风云变幻,眼下只是短时的涟漪,躲过了就好了吧”等心态几乎存在于每一位百姓的心头。这些顾虑的根本问题,实质上是对政策的不信任以及对政府的疑虑。
在这个攻坚行动中,百姓们担心可能存在一种不公平的整改现象,即“只拆我家不拆他家”的状况。个别居民也纷纷犹豫是否立即清拆,担心可能会因为过早行动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或者担心政策在未来会有变动。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政府与村民之间的信任。在这种“信任危机”之下,政府需要通过更具体、更直观的方式,将政策的意图清晰呈现,用铁腕行动破解心头的迷雾。
冼永强说:“在正式开始清拆行动之前,我会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对每一户人家做好思想工作,与他们耐心沟通、分析,找到平衡点,达成共识。” 沟通,看似简单,却是一项极具考验性的工作,而正是通过这种沟通,政府和百姓得以进一步建立信任基础。
除了这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软说服”,还需要有说做就做的“硬行动”。上午刚下达的施工指令,下午就有拖拉机、钩机进村,街巷上升腾着施工现场的浓烟,刺鼻的灰尘在阳光中舞动。如此迅速的行动,要的就是不让群众对政策的朝令夕改的担忧成为现实。迅猛果断的行动不仅是对政策的坚定执行,更是对百姓信任的实际担当。
谆谆告诫,雷厉风行,成果可视,村民们对政府的信任逐渐建立起来。政府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了对政策的坚定执行;同时也以透明、开诚布公的沟通方式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使百姓们能够更加明确地了解整治的方向和目标;村中随处可见,串联成珠的四小园;曾经的闲置地变为停车位,有效缓解村民停车难的问题;河道两旁优美的景致,为居民们提供了茶余饭后愉悦漫步的理想去处……一切都使百姓们切身体验到改造所带来的实质成果。
乡村振兴,三清三拆不再是政府简单的单向行政决策,而是一个与村民共同努力的过程。村民们开始意识到,政府是在真正关心他们的利益,愿意为解决问题而努力。这种信任的建立成为社区治理的基石,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街道和社区在后续工作中得到了更多村民发自内心的支持,这种支持不再是因为恐惧,而是出自对政府工作的真正认可。
和谐社区 乡村振兴迈出崭新一步
“如今拆除的不仅仅是违建的房屋和围墙,更是拆掉了我们村民几代人的心结和心墙。”冼永强表示。
通过深度治理,桂城街道不仅在解决物理环境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更在心理上使村民真正认可了街道的努力。两家人十多年的矛盾,如今在和谐社区治理的框架下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为街道和社区后续工作带来了更多村民的支持。这种社区内部的和谐与认可,才是治理行动最令人欣慰的回报。
桂城街道的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大行动不仅是一场对物质环境的重塑,更是对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这种以化解邻里纠纷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的沟通与共建,实现心灵的解放,打破心结的手法,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首先,政府在整治行动中紧密结合居民需求,通过耐心的思想工作,打破了原有的纠纷局面。这种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是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政府需要在决策层面更加灵活,注重倾听居民心声,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社区治理的最佳效果。“在日常工作中,村民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很正常,多下地多沟通,走进村子里做实事,让村民看见我们。”冼永强说。
其次,社区治理需要多元参与,政府的工作离不开当地居民,以及地方乡贤的帮助,与居民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在桂城街道应运而生,若全年遵守有关规定,则可获得1200元/人的奖励。长效机制是一股新风,以“软治理”的力量渗透于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机制下,治理不再是一种单向的命令,而是一种共同的约定。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从旁观者蜕变为参与者,激发出了一股强烈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为社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强调文化与社区的融合,通过文艺活动、擂台赛等形式,增强社区凝聚力。文化的交流可以化解陈旧观念,使邻里之间更加融洽相处。在新时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力量。
在桂城街道的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大行动中,我们看到了社区治理的新方向。拆除心墙,让社区回归和谐,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大成功典范。这不仅是对物质层面的整治,更是一场心与心的对话,为未来的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村民共同努力,为社区带来了真正的变革,让每一个村民都感受到了治理的温度。和谐社区治理的理念,将在更多地方得到推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凤凰网广东佛山频道:骆锦霞
通讯员:孔锦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