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云智数携手华中科技大学践行“产教融合”
佛山
佛山 > 产业风向 > 正文

美云智数携手华中科技大学践行“产教融合”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功关键还在于人才,为进一步强化与渠道伙伴紧密合作,携手院校为企业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构建成功共同体,美云智数坚定发展渠道生态,全面突破教育行业,并于日前正式发布美擎工业互联网平台教育版。

数字化人才缺口约450万人

我国数字化转型驶入“快车道”,工业软件始终是核心的支撑,与此同时制造业转型成功关键还在于人才,伴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进入数字化“深水区”,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也迫在眉睫。人社部预测,2025年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量约为900万,人才需求缺口约450万人,未来该缺口还可能持续扩大。

作为用人方,高端制造型的企业并不需要纯粹的操作人员,需要的是具备基础知识扎实、沟通能力强以及学习能力强等特点的人员,急需“复合型人才”既懂IT、又懂OT、还要懂IE,甚至要会经营管理。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院校虽然深感市场新需求,然而在制造业领域,复杂多样的工厂场景与高昂的试错成本,制约着师生的教学与实践。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教授来看,过去传统做教学实验设备和系统软件的公司,与工业的实践结合相对较少,其思路、模式也已经不太符合今天的教学需求。

“产业的智能制造实践和对人才的需求超前于本科教学,对此学校一直是有危机感的。”他解释,智能制造是多领域、跨学科的复杂整体,需要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提供有效支撑,而当下是知识、工具过剩的时代,如何把知识和工具有效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一个挑战“我们愿意与真正一线的工业企业合作,它的工具本身就是来源于工业实践,能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业企业的无缝连接。”

在这种背景下,产教融合成为破解这一局面的关键突破口,能给企业输送具备制造技术基础和数字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在产教融合方面,需要提供接近真实智能制造工业的工程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问题,实现问题驱动型的学习与实践。

形成产业与教育、企业与院校的深度协同机制

依托美的5家全球灯塔工厂经验,美云智数致力于“产教融合”理念,面向院校输出数字化知识、工具及方法论,为产业发展输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教学一线不可或缺的关键助力。

美云智数全国渠道生态总监江宝仁表示,美云智数源自美的集团,厚积了56年制造业历史和10余年数字化转型实践,拥有大量的工业实践,能够弥补高校教学里面没有的知识场景,同时在“国产替代”以及中国制造业自身面临转型升级的大背景,理应传递工业实践智慧,为各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美云智数将“科技育人”视为社会责任和企业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就开始着力布局教育板块,“针对不同院校,我们的发力点也不同。对于985和211大学,我们在科研角度上进行赋能,对于高职类院校,则会在实践应用层面下功夫。”江宝仁说。

基于“制造业知识、软件、硬件”三位一体,美云智数从企业用人变化出发,参照数字工厂技术架构规划全域数字工厂实训环境,构建“渐进式”一体化培训体系,深化工业仿真与数字孪生、MES、大数据等实训课程体系,形成产业与教育、企业与院校的深度协同机制。

作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是当之无愧的科研和产教融合的典范,携手美云智数通过构建“教师+学生+实践+就业”高质量融合的一体化平台,有效实现科研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全方位多领域数字化应用型人才。

面向“新工科”,华中科技大学持续进行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学生工程实践平台建设,基于美擎仿真持续建设虚拟产线,推进实验教学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开放式自动化“硬件+软件”为核心,打造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面向“Plug & Produce”柔性制造目标,建成PLCopen授权培训中心,开展IEC61131-3国际工程师培训。

陈教授表示,与一般教育机构相比,美云智数深耕制造业领域的经验与实践,对于培养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人才来说更加实在,“我们后来确实也得到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毕业后进企业觉得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他希望教学方式改革能持续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转变,倡导“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开放共享实践教学。

截止目前,美云智数已经赋能超100所院校,涵盖了本科、高职高专、中职、技工技师学院等,多层次的覆盖范围满足不同领域和层次的人才需求,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江宝仁表示,2024年全面突破教育行业力争合作院校突破200所,同时持续启动“百校千企”计划,携手全国教育合作伙伴,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人才需求,赋能院校数智人才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为“中国制造”培根铸魂。

凤凰网广东佛山频道:岑龙基

通讯员:政译

美云智数携手华中科技大学践行“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