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观察|佛山下一个“千亿产业”靠什么托举?
佛山
佛山 > 要闻 > 正文
站内

凤凰观察|佛山下一个“千亿产业”靠什么托举?

在佛山,下一个千亿产业,即将诞生。

12月11日,“南方牙谷”产业大会暨佛山市口腔器材高质量发展大会落下帷幕,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会上,佛山南海获授“中国口腔器械智造之都”的牌匾,同时“南方牙谷”建设也正式启动,为口腔器械产业发展再添一把柴火。

图:“南方牙谷”产业大会暨佛山市口腔器材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

图:“南方牙谷”产业大会暨佛山市口腔器材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

布局口腔器材产业,定位何来?

--三十余载产业积淀,顶层规划定调

纵观历史长河,佛山发展口腔器材产业的壮大并非一朝一夕。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那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制作工坊,历经30余载发展逐渐崭露头角,汇聚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全国口腔器材产业生产基地。如今,各式牙科产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向全国、全球。

在劈波斩浪、踏浪而歌的征程中,佛山练就了内功、垒实了家底。佛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紫霄指出,历史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显著、空间载体广阔、工业基础雄厚、政策支持赋能效果显著是佛山发展壮大医药健康产业的五大优势。

图:广东医谷·云东海生命科学园效果图。

图:广东医谷·云东海生命科学园效果图。

目前,佛山已形成以生产口腔器材类、康复器材类和导管耗材类产品为主的“三大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唯一的专业口腔医疗装备产业基地;全市拥有口腔器材类生产企业290多家,数量占全省的70%、全国的半壁江山,成功孕育出多个前沿领域企业,其中,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占国内牙科种植体领域的40%;产量方面,牙科综合治疗机、牙科手机等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60%。

与此同时,顶层规划为佛山口腔器材产业的发展定下了清晰的基调。医药健康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和长周期等特点,有力的政策扶持、持续的资本“输血”必不可少。

近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药健康产业,将其列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先后出台《佛山市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精准扶持政策。

例如,对落地项目最高按实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给予资助,医疗器械类拿到二类、三类证可以获得相应补助,支持企业安心投资、舒心发展,为医药健康产业,尤其是口腔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同时,为发挥好医保基金“指挥棒”,佛山成立总规模超100亿元的医药产业基金,助力创新药械快速生产应用。

政策加持、金融“活水”注入,如同一场及时雨,持续润泽着这片产业沃土。

聚焦口腔植入式医疗器械、专注自主研发的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便是佛山口腔器材产业成长的见证者、亲历者之一。

“当时团队有人才、有技术,但还需要资金支持,而佛山给了我们第一笔资金,支撑了我们在2015年到2017年的发展。”谈及公司创办初期,中科安齿副总经理曾彬曾在采访中表示,“而且,佛山还具备我们想要的所有制造业门类和生产要素。”

在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下,中科安齿产能高速增长,企业人员规模、科研人员数量都翻了一番,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国家牙种植体集采的本土企业,并入选2023年广东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

锚定“千亿目标”底气何足?

--乘风而上,集群成势,配置齐全

佛山医药健康产业下一个目标,是迈向“千亿级”。

2023年,佛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854亿元,比2022年743亿元增长15%,其中,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值75亿元,排名全省第三;药品工业产值104.03亿元,同比增长15.72%,排名全省前列。到2024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更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任何产业聚集与崛起都绝非偶然,佛山口腔医疗产业的起势亦是如此。

依托顶层设计,佛山打造了以“南方牙谷”为核心的口腔产业发展平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构建起以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科研成果转化体系、金融资本投资体系为技术支撑,集“研发-转化-生产-临床应用”于一体的口腔产业生态链,形成科研引领、平台赋能、项目带动、集群成势的强大效应。

在研发端,佛山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内生动力。全市拥有省以上实验室30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200家,其中拥有多个口腔产业科研平台,如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顺德校区)、佛山大学口腔医学院(医药工程学院)、季华实验室等。佛山市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新型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广东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佛山建立科研合作关系。

图:“南方牙谷”产业大会促成多个科研项目签约。

图:“南方牙谷”产业大会促成多个科研项目签约。

佛山市宇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永健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在研发平台资源供给方面,为公司注入了强劲功力。放眼未来,郑永健表示,“会继续紧跟政府步伐,以文兴产,让大家认识到国产器械其实也是可以替代国外进口品牌的。”

在成果转化端,佛山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这个全国首批、全省首个运营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重要载体,为企业提供专利价值评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证券化服务。同时,“医政企”多方积极联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今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在佛山成立“南方牙谷”医工协同概念验证中心,为医疗器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目前,全市拥有香港科技大学(佛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其中,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累计为佛山超750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直接促成成果转化合同156项,金额超3亿元;全市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116家,市场估值超40亿元,助力初创企业获得投资8亿元。

今年10月,华南医药产业智慧供应链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佛山,建设起医疗器械组装生产仓配中心,补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增强了国际市场竞争的信心与底气;

在生产端,佛山构筑起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关键桥梁。丰富的中试平台,优质的项目载体为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石。全市拥有多个现代化项目载体,如南方牙谷(文翰湖)规划面积30.3平方公里、南方牙谷(孝德湖)集群超百家口腔器材企业、南方牙谷(禅城孵化园)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南方牙谷(大同湖)总规划面积26.19平方公里,已建有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逾100家;

图:大同湖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实景图。

图:大同湖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实景图。

今年,成长壮大起来的中科安齿也将搬进占地近20000平方米的华南创新总部大楼。

“佛山大力支持产业的制造升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三龙湾南海片区三山科创中心给公司批地,把‘最好的地块’批给了制造业,给了科创企业。”曾彬表示,在解决生产场地不足的难题后,未来企业产值预计能翻一番,达到约5亿元。

图:中科安齿总部大楼实景图。

图:中科安齿总部大楼实景图。

在临床应用端,佛山临床需求大,科研平台专,全市医疗资源规模大、水平高。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57家,拥有三级医院34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13家),今年7月,佛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佛山市口腔医院)成为佛山首家的“新国标”三甲口腔医院,依托佛山大学进一步办好口腔医学专业,打造珠江西岸口腔医疗高地。

图:市口腔医院新院区 来源:佛山发布

图:市口腔医院新院区 来源:佛山发布

“中国口腔器械智造之都”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蓝图铺就,后劲澎湃,静待蝶变

产业反哺城市,城市激活产业。在佛山,产业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滋养、共同繁荣的良性循环。

“我们的成长与佛山的科技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及整个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中科安齿副总工程师、研发总监张潇如此感叹,公司创新研发的口腔产品正逐步融入到整个佛山的口腔器械产业链之中,打造形成一个完整的、协同的闭环。

图:12月11日,佛山南海正式获颁“中国口腔器械智造之都”牌匾。

图:12月11日,佛山南海正式获颁“中国口腔器械智造之都”牌匾。

山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越。即将迈入千亿级别,如何拓宽发展空间,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中国口腔器械智造之都?南海区区长王勇表示,接下来,佛山南海将采取以下五方面策略:

一是推动医疗与保健的统筹。从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上,将医疗公共服务和保健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战略高度确保建设工作具备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是推动技术与器械的协同。只有拥有优秀的医生、硬件、设备和材料,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

三是推动研发与智造的结合。南海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平台,并与南方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省中医院和省人民医院广泛合作。借助强大研发能力支撑以企业和医院为主体的创新体建设,使其迈上新台阶。

四是推动企业与医院的联通。目前南海在一些公立医院设立了牙科器械示范诊室,将生产企业的最优质产品和龙头企业的最先进技术应用于医院,以推动产业发展,如南海区首家优质口腔器材示范诊室在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揭牌启用。

五是推动央企与民企的共赢。下一步南海将引进央企到南海发展,并与民营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敏感度相结合,实现双赢。

山高路远,止不住行者征程;春秋几变,篆刻鲲鹏轨迹。佛山,正扛起“中国口腔器械智造之都”的大旗,昂首阔步迈向下一个千亿产业。

凤凰网广东佛山频道:袁方

通讯员:郭子宁

凤凰观察|佛山下一个“千亿产业”靠什么托举?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