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月19日起,佛山正式进入“两会时间”。会议期间,凤凰网广东佛山对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采访,听取他们对佛山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广泛集中民智,合力向着“再造一个新佛山”的目标砥砺奋进。
2月20日至21日,佛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佛山市人大代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许贤苏在接受采访时,就佛山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教育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他表示,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既要对接未来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也要注重文化传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随着佛山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迅猛进步,未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许贤苏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的趋势,要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学校应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社团活动和课后服务项目。”他建议,佛山应向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学习,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则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伦理意识。
除了影响未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科技领域的日益更新也在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职业不确定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许贤苏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以应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超强的学习能力、坚毅的心理内核、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卓越的价值追求,是应对职业不确定性的关键。这也是我们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五大特征。”他说。
许贤苏表示,扎实的知识基础是产生“可迁移能力”的前提,而超强的学习能力则能帮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此外,坚毅的心理内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学生在面对挑战时保持自信和动力的重要因素;卓越的价值追求则是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国为民奋斗终身的精神支柱。
作为岭南文化重镇,佛山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龙舟、武术等。许贤苏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他表示,在佛山中小学开展本地非遗传承教育,对于延续岭南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为避免文化传承流于形式,许贤苏建议,学校要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将龙舟、武术等内容纳入体育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确保教育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其次,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与文化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政府、村居等举办的非遗活动,以增强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当地文化站、非遗协会合作,邀请专家进校指导,开展非遗文化的教学活动;同时,可以通过文化与艺术的融合,让学生创作与非遗相关的艺术作品,增强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对非遗文化的理解。除此之外,政府和学校也要通过加强对教师的非遗知识培训、设立非遗教育奖学金、举办学生非遗作品比赛等方式,激发师生参与非遗教育的热情。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发校本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推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为佛山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许贤苏说。
凤凰网广东佛山频道